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機關介紹 > 認識烏日 > 歷史沿革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歷史沿革-年代史

【原民時期1624年前】

烏日地處溪流匯聚之處(烏溪、貓羅溪、大里溪、筏子溪、旱溪、麻園頭溪)水源充沛、土壤肥沃,又因緊鄰大肚山台地,天然資材豐富,從石器時代就有聚落在此發跡,亦為早期水路、現今陸路交通轉運之要塞。

◆距今約4500年前,烏日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早期,為刀耕火種的游耕型態,多以狩獵漁撈、採集與種植芋薯類作物。
◆在新石器時代中期,「繩紋陶片」象徵的牛罵頭文化遺址,出現於烏日區學田里下馬厝旭光國小舊址處(位今成功嶺營區大門兩側)。
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則是以金屬器與金石並用。
◆族群的部分族主要有貓霧捒族 (Babuza)、拍瀑拉族 (Papora)、洪雅族(Hoanya)與巴則海族(Pazehe)

【荷據時期1624~1662年】

據文獻記載西元1641年間,荷蘭人將烏溪畔的貓霧捒社列入北部集會區的村落,大里溪(烏溪水系的支流)以北地區曾是荷治的統治範圍,亦是政商協議時的重要定點區域。又以「王田」地名推測,今三和里、榮泉里及學田里(這三里早期皆舊稱「王田」可能也是荷蘭人王田制度中的課稅範圍。

◆當時在地平埔族以捕鹿為業,商人用日常貨物(比如食鹽、服飾、什物)進行以物易物的貿易交換。根據《烏日鄉志》記載荷治時期,荷蘭人創設以招標包辦番社交易制度,以滿足在地原住民族的需要,並企圖控制漢人的鹿皮交易。

【明清時期1662~1895年】

荷蘭人於1662年2月被鄭氏父子(鄭芝龍、鄭成功)趕離台灣,正式進入漢人政權。1664年在烏日的學田里、三和里、榮泉里發生大肚社─番亂,鄭經派遣將領黃安帶領武裝漢人軍團平定,爾後鄭氏軍隊便在烏溪之北的王田區域從事軍事屯墾,並紮營貓霧捒社。1683年鄭克塽降清,進入清領時期。

◆《彰化縣志》的人物記載「李安善為袓籍嘉應州之人,其祖先於康熙年間曾經募集鄉勇以平定朱一貴之亂,以軍功論賞授職,進入彰化開墾草地,遂以北庄為家」。換言之,它正是大肚下堡烏日庄的一部份。

約康熙末年陸續有漢人沿烏溪入墾,時有褔建省漳州府南靖縣人入墾之,後有平和縣人楊舜之續墾,至雍正中葉,已形成莊,大規模之開墾當於乾隆年間,而至嘉慶年間,各處已佈滿漢人的大小村落今境內居民以楊姓為第一大姓,祖籍係屬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。光緒元年,今大里區、太平區之全部烏日區之九張犁、五張犁、阿密哩、頭前厝、蘆竹湳等地以及今台中市等地脫離貓霧東堡,自成一堡。
稻米為漢人主要的糧食作物,為提升收成量,開築水圳從旱稻轉作水稻,烏日地區因王田圳的開築,約於道光時期,烏日的稻米產量甚至可銷售至中國大陸。當時湖日港為中部地區主要的貿易交通樞紐(現今為湖日公園位置)。

早期開墾期間,族群常因水利土地的爭權事件引發鬥爭,當權者任其發展或廣用義民處理械鬥問題,更加深各族間的仇視,可有互相牽制以弱化抗清戰鬥力的作用。南里里溪南路旁曾挖出數以千計的枯骨,根據地方耆老口述,即該地發生過激烈的漳泉械鬥,這些先民枯骨如今安放在南里里萬應宮後方的萬善堂中。

【日治時期1895~1945年】

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,簽訂馬關條約,臺灣被割讓給日本。日本統治期間積極建設交通,以便於地方治理及物資運輸。首先於1896年完成台中彰化以南的全柏油公路(今中山路途經烏日區三和里至九德里段)。接著在1899年開始實施縱貫鐵路興建計畫,烏日驛於1905年開業。地方建設陸續出現,如:烏日庒役場、烏日警察官吏派出所、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、亞麻廠、烏日庒農業組合(今農會)…等。

烏日火車站前一直通到湖日港這條路為「三民街」,在烏日驛開通前,人口聚落主要聚集於烏溪畔的湖日港邊,而後因鐵路與糖廠的興建,加上烏溪夾帶上游泥沙導致湖日港淤積,發展重心便逐漸從烏溪河畔的港區聚落逐漸轉移至靠近火車站周邊。

【戰後時期1945~2006年】

從國民政府接收後到高鐵通車前烏日地區的建設經歷多次改變。首先,不少日治時期的工廠直接由國民政府接手掌管,如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成為台灣糖業公司第一分公司烏日糖廠;「吳羽紡績株式會社臺灣工場」改為「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烏日紡織廠」,也就是「中和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烏日紗廠」的前身,後因產業轉型,烏日糖廠於1963年正式關廠,廠區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承購,設中興啤酒廠,現為烏日啤酒廠,中和紡織也於1980年代關閉。

本區日治時期原為賽馬場與高爾夫球場之學田里部分地區,戰後國民政府接收為「成功嶺訓練中心」,是新兵入伍與大專學生集訓的地方,大專生集訓於1999年廢除。

1951年陳添旺出任第一屆烏日民選鄉長,1959年8月7日,發生60年僅見之八七水災,損失慘重。
戰後時期的烏日地區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改變與進步:在政治面向,從統治期進入民選期;軍事制度,成功嶺從大專生集訓營轉變為徵兵制、募兵制;交通改善,從水運到陸路的步行、牛車、鐵路、腳踏車、柏油路、十大建設公路、高鐵、捷運;產業進展,從採集、農耕、加工、工業、科技運輸業…等,雖然許多地方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,但這點點滴滴都曾發生在我們腳下的這片烏日土地,這些大型的工廠企業如中和紡織、大鐘印染、東洋製糖會社…等,都曾是改善在地居民生活經濟條件的當代幸福企業。

【高鐵興建後2006年至今】

臺中高鐵站於2006年正式啟用,讓烏日從明清的湖日港一直到現代都是交通運輸中心的角色,高鐵的興建也為周邊都市計畫的更新,尤其在三和里與榮泉里有不少新興大樓拔地而起,吸引許多外縣市人口移入,讓烏日呈現新舊交融的特殊面貌。

 

參考資料:《烏日鄉志》六篇、《烏日文史匯編》第一、二集、文化部「國家文化記憶庫」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「國家文化資產網」

  • 市府分類: 便民服務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23-11-10
  • 發布日期: 2022-12-28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烏日區公所‧人文課
  • 點閱次數: 583